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珠海市理工職業(yè)技術學校 >> 新聞中心>> 教育新聞>> 正文內容

我理解的教育

文章來源:成長博客 發(fā)布時間:2008年06月13日 點擊數(shù): 字體:

教育的藝術--我理解的教育

一、知識與素質,教育目的的不同定位

  著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,曾說過這樣一段發(fā)人深省的話: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,那么剩下來的就是教育。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《教育——財富蘊藏其中》在談到學會認知時指出: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,而不是獲得經(jīng)過分類的系統(tǒng)化的知識,既可以將其視為一種人生手段,它應使每個人學會了解他周圍的世界,至少是使他能夠有尊嚴的生活,能夠發(fā)展自己的專業(yè)能力和進行交往。作為目的,其基礎是樂于理解、認識和發(fā)現(xiàn)。

  在傳統(tǒng)農(nóng)業(yè)社會和工業(yè)社會,知識更多的是經(jīng)驗,因此,那時課堂教學的有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傳授知識,讓經(jīng)驗一代代傳下去。但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不斷發(fā)展的信息時代,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大多數(shù)知識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場的可能性都很小,雖然仍有一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有用的,但從總體上說,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已經(jīng)不是學以致用,而在于學習知識本身——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個聰明的人,文明的人,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。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!

 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李希貴局長說過這樣的事:接觸到社會上的一些用人單位,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:高中畢業(yè)生比初中畢業(yè)生素質高,就問他們,你們的哪個崗位用到了高中的哪部分知識呢?是力學還是函數(shù)呢?他們說,什么也用不著,不過我們還是喜歡高中生。為什么他們用不到這些知識卻喜歡有這些知識的學生呢?這使我想起了一位部隊指揮員告訴我的一件事;解放軍戰(zhàn)士操練時,天天喊一二一立正、向前看,可在哪個戰(zhàn)場上,戰(zhàn)士是喊著一二一的號子向敵人沖鋒陷陣的呢?沒有。指揮員卻說:“‘一二一的號子戰(zhàn)場上是不需要的,但通過一二一的號子訓練出來的一切行動聽指揮、一絲不茍的作風卻是戰(zhàn)場上所必需的。

  1997年,我到南京師范大學附中考察,校長給我講了個故事:80年代他教的一個班的學生共47人,參加高考,學生化學成績全班平均94(滿分100)。教完這批學生,他就出國深造。當他回國時,正在上大三的這個班的43名學生相約一塊兒去看他,他心生一計,就把當年的高考化學試卷重新印出來,讓這43名學生重做,結果當年平均成績94分的這些學生,現(xiàn)在竟平均得16.3分。能說這些學生經(jīng)過兩年多的大學學習,水平越來越低嗎?不能唯一能夠解釋的原因是知識并不代表能力。忘掉了過去的知識,但并不證明素質低下了。這就是愛因斯坦說的那句話,他說:什么叫素質?當我們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后,所剩下來的才是素質。

  我們把教育就看作是知識的傳授,并以此作為教育的唯一的、最高的目的。作為教師,我們恨不得把所有學科的所有知識都灌輸?shù)綄W生的腦子里,作為學生,恨不得把這所有學科的所有知識滴滴不漏地貯存在腦海中。至于這些知識跟學生的經(jīng)驗有沒有關系,他通過學習是否探索能力得到提高,我們是不管的。難怪愛因斯坦感嘆:現(xiàn)代的教育方法,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好奇心完全扼殺掉,真可以說是個奇跡。其實我想,按照懷特海的理解,知識的傳授僅僅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標,除去知識以外,還有更崇高的目標值得追求,譬如說如何去開啟心智,如何去創(chuàng)造新思想,等等。教育不應該只是往鉛桶里注水的過程,而應是不斷向外流淌創(chuàng)造之泉的過程。如果讓對知識的追求,淹沒了對探索的渴望,這樣的教育,能算是有智能的教育嗎?

  英國哲學家、數(shù)學家懷特曾說過:在你丟失你的課本,焚毀你的聽課筆記,忘記你為考試而死記的細節(jié)之前,你的學習是無用的。這就是說,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識轉化為智能,只有在智能的引導下,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心智活動。一般來說,知識關注的是現(xiàn)成的答案,現(xiàn)成的公式,現(xiàn)成的歷史事件的歸納,而智能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,是求知的過程。因此,我們有必要來一個教學觀念的更新。必須明確,知識不過是智育的載體,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,便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。教師傳授知識,是給學生進行智力體操的訓練,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思維能力、想象能力和創(chuàng)造能力得以發(fā)展。通過智育,讓學生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,并具備持久的學習興趣、濃厚的學習情感、堅韌的學習意志,為他們今后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智力和能力基礎。

  《教育參考》2001年第4期的特約評論員寫下了這樣一席話,教育是造就人靈魂的教育,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。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(xiàn),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。這樣的教育,才是真正素質教育。

  二、歸納與演繹,教育方法的不同選擇

  歸納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推理方法。教學過程中采用歸納法還是運演繹法,往往是不同的教學理念支配而發(fā)生的行為結果。

  我曾經(jīng)在許多場合講中、美兩國教師怎樣教蚯蚓的實例:中老師教學,首先是板書蚯蚓,然后出示蚯蚓的圖片或投影,讓學生認識蚯蚓,再接著是介紹它身體的特征,最后講講它對人類的益處。將知識演繹得淋漓盡致。美國的老師怎樣上呢?一上課,老師先在講臺上倒下一大堆的蚯蚓,然后請同學到講臺上抓一把蚯蚓,自個兒放在紙上,自個兒研究。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外形特征,猜想它的生長特征,用二十五分鐘的時間,讓學生觀察、研究、分析,看看自己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然后就同學們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互相交流、討論補充,同學們發(fā)言踴躍,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,課堂氣氛非常熱烈,在此基礎上,教師將同學們的研究結果加以歸納、總結,整個教學過程有趣生動,學生對蚯蚓的體驗非常深刻。

  中國教師重演繹,美國教師善歸納,中小學教育如此,大學教育也是這樣。前不久,楊振寧教授在南京大學講學,就中美各大學的教學方法做過比較,他說:他剛到美國時,感到很不適應,原因是中國大學授課總是先將一種無可置疑的理論提出來,然后再用這個理論來解決相關的現(xiàn)象。比如先學習了某種電學理論,然后再用這個理論來解釋閃電等諸多有關電的現(xiàn)象。他稱之為演繹法。而在美國,往往沒有所謂的統(tǒng)一教材標準教義,著名的教授往往總是先講閃電,然后再給出理論解釋。當然,這樣一來解釋就不會只有一種。那種解釋能較廣泛地接受,完全要視它們與經(jīng)驗現(xiàn)象的符合程度,完全要視它們解釋的競爭力。他稱之為歸納法。

 當然,從教育技術學角度看,教學過程中是運用演繹還是運用歸納,并無優(yōu)劣之分,但透過表象審視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:歸納是研究性學習教育理念的產(chǎn)物,演繹是注入式教育理念的產(chǎn)物;歸納以學生為主體,演繹以教師為主作;歸納以能力為本位,演繹以知識為本位。

     以此觀之,教學過程中采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,絕不僅僅簡單為方法問題,而是教育思想、教育觀念的問題,也是對教育功能的認識問題。教育的功能是傳授知識,還是通過傳授知識引發(fā)學生的智能,培養(yǎng)其創(chuàng)新精神和生存實踐能力。我看是后者。曾經(jīng)有過這樣的例子,一個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來中國后希望聽一堂公開課。于是一所重點中學的一位特級教師上了一堂高一的物理課,按照我們的評判標準,這是一堂演繹得極為生動、天衣無縫、出神入化的好課。獲得了很多人的高度評價,但美國代表團卻沒有任何反映,后來他們說了一句讓我們萬萬沒想到的話,他們說,這堂課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,回答都很正確,但是,這些問題學生既然都能正確回答了,這堂課還需要嗎?為什么你們的課不是學生問老師回答呢?從這個不同的反映中我們確實應該反思,我們的教師能否在課堂上傳授暫無定論的并可以加以討論的東西?我們的統(tǒng)一教材標準化考試如何改革?我們評判學生的標準如何從知識的重復走向知識的創(chuàng)新?我們的教學方法如何從演繹走向歸納。這的的確確是中美教育的差異。

  我呼吁,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多多采用歸納的教育思想!

  三、解惑與設疑,教育設計的不同模式

  問題意識、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(chuàng)造性、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基礎。早在30年代,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,創(chuàng)造始于問題。有了問題才會思考,有了思考,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,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。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(chuàng)造,但沒有總是一定沒有創(chuàng)造。

  過去的課堂教學有一個模式:老師提出問題,教師分析、解決問題。好一點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分析問題、最后解決問題。一堂好課的標準是最后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??墒俏以谙?,假設我們的學生在他們走出課堂、走出校門的時候,一個個腦子里都有沒有問題了,都輕輕松松地走向社會,那我們的民族還有希望嗎?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說過一句話:我們這個國家近期的危機是沒有產(chǎn)品。從飛機到數(shù)碼相機,從制成品到流水線,我們都是進口的,我們遠期的危機是我們的孩子沒有好奇心。很多家庭里擺滿了現(xiàn)代化的電器,有的家庭、有的孩子甚至被現(xiàn)代化包圍著??墒怯卸嗌俸⒆訂栆粏栯娨暀C為什么能顯像?電冰箱為什么能制冷?計算機為什么能儲存那么多的信息?有沒有孩子趁家人不在家時拿塊磚砸開看一看呢?沒有。我們渴望有這樣的孩子,渴望有好奇心的孩子。

  是我們的孩子原本就沒有好奇心嗎?我看未必。

  舉一個例子,假設有一個孩子捉了一只螞蚱。問他的媽媽:媽媽,別人的螞蚱是8條腿,我這只螞蚱怎么是6條腿呢?媽媽最有可能回答是什么呢?是你的作業(yè)完成了嗎?這個孩子再拿著這只螞蚱問老師,老師最有可能回答的又是什么呢?是你上次考試是第8名,這一次都13名了。且不說激發(fā)孩子的好奇心,我們先來降一個層次,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好不好?沒有好奇心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,沒有創(chuàng)造的民族,可是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就是制造沒有好奇心的學生嗎?

  那么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怎么萎縮的呢?當小孩子開始說話以后,最多的就是問題:這是什么?那是什么?無窮無盡的問題。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,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——“為什么?

  沒有什么為什么。這是我們經(jīng)常聽到家長對孩子的回答。

  那為什么沒有什么為什么?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,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。

  “……你長大了就知道了。

 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下一代教育的民族,為了孩子的教育,父母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舍得。但問題是,我們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掌握的,而孩子感興趣的問題、出自孩子發(fā)自內心世界提出的為什么,我們卻常常漫不經(jīng)心地以長大了就知道來搪塞他們。

  進入學校以后,這種知識教學的傾向,這種去問題教育的傾向更是有增無減。所有的孩子第一天走進學校的時候,差不多都是光高采烈的,都是充滿了奇思異想的。每個孩子走進學校的時候都懷有無窮的求知欲和表現(xiàn)欲。因此,第一天當教師向學生問問題的時候,50個學生舉起了100只小手,每個人都太想回答問題了,所以都舉起了雙手。面對如此高漲的熱情,我們的教師通常的反應是同學們,舉手要學會正確的姿勢,舉手舉一只手,另一只手請放下來。于是100只手一下子減少為50只,但這并不能妨礙孩子們的積極性,一只手就一只手吧,剩下來的一只手仍然舉得老高,不僅高,而且左右搖動,無非是想要吸引教師的注意;我要說,我要說!面對學生的這種熱情,老師的反應卻是:舉手要有正確的姿勢,手臂不要離開桌面……”孩子們雖然有些氣餒,但他們還是很快適應了這種要求,按照規(guī)定的要求不屈地舉著小手。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更多

地址:廣東省珠海市九洲大道西3024號 郵編:519070 電話:0756-8654882

報名咨詢:0756-8614785 就業(yè)咨詢:0756-8654783

粵ICP備06058487號

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040202000547號

版權所有:珠海市理工職業(yè)技術學校

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,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,免费一级久久精品网,免费无码av愛爱动作片